近日,脈脈一則職言引發熱議。一位自稱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應屆碩士畢業生的網友發帖,稱其今年初通過校招入職小米公司,入職不滿一個月時被轉崗到其他部門,入職僅兩個月就被通知因業務縮減而裁員。就在近兩個月,多家知名企業被曝裁員應屆生,這些企業毀約應屆生事件在今年艱難的畢業季“一石激起千層浪”,應屆生如何“平穩就業”引發網友熱議。
圖源:人民視覺
2022年高校畢業生1076萬,創歷史新高,應屆生身份是這些高校畢業生初入職場最有利的資源之一。一般情況下,初入社會的應屆生如同“一張白紙”,實踐經驗相對匱乏,與有經驗的成熟職場人相比多不具備競爭優勢??紤]到這一情況,企業校招制定了不同于社招的招聘標準和錄用要求,為應屆生們劃定了專門的應聘賽道,使得求職競爭過程更顯公平。與此同時,對于校招途徑入企的畢業生,企業多予以專門的發展通道和獨立的培養體系,以保障他們的晉升和待遇。
當前,應屆生的界定標準是畢業2年內未簽訂勞動合同、未購買社會保險。大廠裁員、企業毀約可能導致步入職場不久的高校畢業生失去應屆身份,他們將無法參加校招,只能通過社招渠道與經驗更為豐富的“千軍萬馬”爭過“獨木橋”,他們的就業壓力和就業難度將進一步增大。又是一年“史上最難畢業季”,這些被曝出的應屆生被裁案例是對廣大畢業生的提醒。
應屆畢業生作為就業主體,首先要“擦亮雙眼”、加強就業甄別,在正規渠道以合法手續找尋就業信息,對需提前交押金、收取培訓費、承諾待遇高于市場水平的招聘信息要慎重對待;其次要合理預期、理性評估自身條件,根據就業形勢變化及時調整就業標準,千萬不能好高騖遠、眼高手低;再次要多做準備,不要以為簽了合同就等于高枕無憂、提前實習就等于板上釘釘,即使找到了心儀工作也要適當關注市場上合適的其他就業機會,為自己增添一些保障;最后要敢于維權,在簽署就業協議時多留意其中關于違約的條款,在企業違約后不能“自認倒霉”“吃了啞巴虧”,而應拿起法律武器積極維權。
求職競爭日益激烈,如何保障應屆畢業生求職權益不僅僅是應屆生要思考的問題,也是留給整個社會大環境的問題。高校要當好畢業生的“娘家人”,既通過就業信息推送、就業培訓、專題講座等方式打通畢業生“就業路”,也要通過提供法律援助、整合就業資源等方式為畢業生撐起“保護網”。同時,企業應恪守誠信,不應當違法單方毀約,需認識到即使賠償1個月、3個月的工資,也難以彌補畢業生的損失。此外,相關政府部門也要加強對就業市場的監管力度,對違法亂紀的公司企業嚴懲以待,嚴格執行就業促進法等相關法律法規,肅清各種不良現象和行為,創造公平有序的就業環境。(南方網宛林)